四千三零零章 城市的暖光-《军工科技》
手机震动起来,是苏荷发来的消息:“吴总,林薇姐,刚接到市民电话,说飞行器的航灯把雪夜照得像童话,问能不能每天都这样。“吴浩笑着回复,转头看见林薇正在修改航灯程序,屏幕上的代码注释写着:“致所有相信星星会发光的人——雪落时,我们就是城市的暖光。“
飞行器缓缓降落在人民广场,雪地上的航灯光圈里,灵湖的大爷正帮福利院的小姑娘推着轮椅,王阿姨的鹦鹉在枝头鸣叫,李工团队的年轻人在调试设备,他们的笑声与飞行器的嗡鸣交织在一起,在雪后的夜空中回荡。而吴浩和林薇相握的手上,那两枚用航灯电路板和碳纤维做成的戒指,正映着无数暖黄色的光点,像落满了整个冬季的星光。
第一个春分,安西的雪开始融化成溪流。吴浩站在新落成的低空交通数据中心屋顶,看着工人将最后一块光伏板安装在起降点支架上。林薇戴着安全帽走过来,手里拿着检测报告:“光伏板的发电效率比预期高12%,以后飞行器充电不用完全依赖电网了。“她的工装上别着枚新徽章,是用废旧螺旋桨叶片打磨的向日葵图案——这是福利院小姑娘设计的“绿色飞行“标识。
数据中心的大屏上,邻省的低空交通网络规划图正在闪烁。李工指着屏幕上的红色区域:“他们的山区起降点遇到地质灾害风险,想借用我们的边坡监测算法。“吴浩调出灵湖山区的三维地质模型,算法里还留着林薇去年添加的注释:“当岩层位移超过5毫米时,飞行器自动切换为物资投送模式“——那是为应对山区暴雪封路设计的应急方案。
突然,警报声响起。林薇指着大屏右下角:“老城区赵大爷家的鸽舍传感器报警,飞行器航灯角度偏移了3度。“吴浩立刻打开远程调节系统,看见林薇的代码已经自动生成了补偿方案:“将3号航灯功率降低8%,偏转角度修正为15.7度“——这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值,是她上个月用激光测距仪在鸽舍周围测了三天的结果。
“吴总,“苏荷抱着文件跑来,“民政部的养老服务创新项目批下来了,要求我们在飞行器里加装老年健康监测系统。“文件的附件里,有灵湖大爷的手写建议:“能不能在飞行器里装个按钮,按一下就能告诉孩子我到哪了?“林薇接过文件,在空白处画起草图:“可以做个带GPS的亲情手环,和飞行器舱内系统联动。“
初夏的第一场暴雨袭击安西时,吴浩正在调试新研发的垂直农场起降点。突然,林薇的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声音:“城西水库堤坝出现管涌,地面交通中断,需要紧急运送沙袋!“吴浩看着窗外的倾盆大雨,飞行器的防雨测试虽然通过,但从未运输过如此重的物资。
“启动'雪雁'运输模式,“林薇的声音透过雨幕传来,“把飞行器的货舱隔板换成网格结构,沙袋能固定在支架上。“吴浩看见她的代码注释:“灵感来自灵湖的野雁群,它们在暴雨中会排成'人'字形减少阻力。“十分钟后,十架飞行器组成运输编队,在暴雨中划出稳定的航线。
堤坝上,消防队员们看着飞行器精准投下沙袋,每个落点误差不超过半米。陈队长拍着吴浩的肩膀:“比直升机效率高多了!“突然,一架飞行器的货舱锁扣在暴雨中失灵,沙袋开始倾斜。林薇的声音立刻响起:“切换到手动模式,我来控制倾角!“她趴在控制台前,手指在键盘上飞舞,屏幕上的飞行器姿态数据实时变化,最终在离堤坝五米处稳稳投下沙袋。
暴雨停歇时,吴浩看见林薇的工装上全是雨水和键盘磨损的痕迹。她笑着举起手机,屏幕上是福利院小姑娘发来的视频:“吴叔叔,林薇姐姐,你们的'雪雁'好厉害!我画了它们给堤坝戴帽子的画。“视频里,小姑娘的画纸上,飞行器正用沙袋堆成一圈彩虹。
深秋的灵湖泛起金波时,吴浩和林薇站在新建成的跨湖飞行器桥上。桥面由退役飞行器的机翼拼接而成,栏杆上镶嵌着市民捐赠的航灯碎片,每块碎片旁都刻着名字和故事——灵湖大爷的航灯碎片旁写着“带外孙看了第一场雪“,王阿姨的鹦鹉爪印旁刻着“翠翠学会的第一个词是'起飞'“。
“吴总,“李工跑过来,手里拿着份国际合作邀请函,“联合国人居署想把我们的低空交通模式推广到雪灾频发的城市。“邀请函的附件里,有张非洲小镇的航拍图,红色标注的起降点正好建在学校和医院之间。林薇接过文件,在空白处画了个戴草帽的小女孩,旁边写着:“给她造架能避沙尘暴的飞行器。“
这时,福利院的张院长打来电话,视频里,当年那个坐轮椅的小姑娘正操作着飞行器模型。“她考上航空学院了,“张院长抹着眼泪,“说要像你们一样,让所有孩子都能看见会飞的希望。“小姑娘对着镜头挥手,她的校服上别着“雪雁计划“的徽章——那是林薇为鼓励残障青少年设立的航空奖学金。
夕阳西下时,吴浩和林薇坐在飞行器桥的长椅上。湖面倒映着归航的飞行器,它们的航灯在水波里碎成金箔。林薇指着天空:“你看,今天的飞行器在排'谢谢'的字样呢。“吴浩握住她的手,无名指上的钛合金戒指贴着她的戒指,上面刻着他们共同的代码:“0.01%——我们与城市的误差率“。
手机震动起来,是苏荷发来的照片:老城区的王阿姨正带着翠翠乘坐飞行器去参加鹦鹉展览,机舱里的温度控制器显示24℃——那是林薇特意为鸟类设置的舒适区间。照片的背景里,灵湖大爷正给邻座的小孩讲解飞行器的螺旋桨原理,他手里的航灯模型闪着暖光。
“知道吗?“林薇靠在吴浩肩上,“我刚收到那个非洲小镇的邮件,说他们用我们的技术建了第一个太阳能起降点,孩子们叫它'会发光的彩虹桥'。“吴浩想起第一次在灵湖测试时,那个害怕飞行器的小女孩,如今她的画被印在了非洲学校的课本上,标题是“技术与雪的温度“。